蝉花虫草的历史记载和药用历史发表时间:2022-09-02 17:13 蝉花是我国一种名贵的中药材,是寄生在蝉(俗称“知了”)上的一种虫草菌。虫草菌的中心产区国际公认在中国和东南亚,虫草文化和虫草经济也都发源于中国。 考古学家从西周至秦(公元前2000~10000年)的文物中发现,贵族死者随葬品内有口含的用青玉雕刻的蝉状体装饰物,即考古学所称的玉琀蝉。由此推测古人已认识蝉蜕和蝉花。考古学家解释认为,古人以为人肉身虽死,但只是肉体脱离尘世,而心灵未必死去,不过变为蝉蜕或蝉花而已,借此以玉琀蝉来暗喻蝉花能让死者复生,并希望死者身体不腐,能像蝉变蝉花一样从长眠中醒来。我国学者臧穆(1979)也认为,这很有可能象征良药治病、祈福余荫的意思。由此推测,早在3000年前古人就知道了蝉花,认识到其药用价值。
早在南北朝(公元五世纪)约1500 年前,雷敩(xiao)的《雷公炮炙论》就有了加工蝉花的记载:“凡使,要白花全者,收到后于屋下东南角悬干,去土后,用浆水煮一日至夜,焙干碾细用之。”也就是说,作为药用的蝉花要求是蝉体和蝉体顶端花冠状物体(孢梗束)完整的个体。 隋唐年间的甄权所著《药性论》对蝉花的形态和药用价值都进行了记载:“其蜕壳,头上有一角,如冠状,谓之,最佳。味甘寒,无毒。主小儿天吊,惊痫螈,夜啼心悸。” 宋代苏颂的《图经本草》对蝉花的具体形态进行了描述。《图经本草》中记述:“今蜀中有一种禅,其蜕壳头上有一角,如花冠状,谓之蝉花。” 明朝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对蝉花记载为:“蝉花可治疗惊痫,夜啼心悸,功同蝉蜕”; 蝉花虫草的历史比冬虫夏草的历史记载还要早800 年。据《本草纲目》等医书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在药效上,蝉花虫草主治小儿天吊、夜啼、惊痫、心悸,具有改善睡眠、保肾、调节免疫、明目、抗疲劳、抗惊厥、镇痛等功效。 |